首頁 >識物 >文章 >銀河戰(zhàn)艦真的好嗎?——AIR JORDAN 30的非主流測評
身為80后的我和所有年紀相仿同時熱愛Sneaker文化的朋友一樣,都有著對于Air Jordan系列滿滿的熱愛,以至于在而立之年后也始終難以割舍這份情懷。而由于十年前Air Jordan第二十代作品發(fā)布時雜志及網(wǎng)絡的推廣,以及個人親身參與其發(fā)布活動的經(jīng)歷,也讓我更加期待Air Jordan 30這款Air Jordan的而立之作。
| 早前我最初發(fā)布在網(wǎng)絡上的AJ30諜照
早在Air Jordan 30正式發(fā)布前,網(wǎng)絡上關于這款鞋的種種猜測和報道幾乎每一條都調(diào)動著我的神經(jīng)。它會是怎樣的外形?它會搭載怎樣的創(chuàng)新科技?誰會是它在賽場上的代言人?種種疑問占據(jù)著我大腦中Sneaker的區(qū)域。直到一位神秘的友人在某一天微信上為我發(fā)來兩張它的分解圖——沒錯,大家在網(wǎng)絡上能找到的最初發(fā)布的關于Air Jordan 30的那兩張拆解諜照,正是由我第一個發(fā)布的。當時的想法其實十分簡單,因為我知道有無數(shù)和我一樣的Sneaker Head對它望穿秋水,渴望著及早能目睹它的廬山真面目。不過后來迫于某種無形的壓力,還是在微博和微信上把圖刪掉了,但這兩張圖還是被無數(shù)嗅覺敏銳的朋友瘋狂轉載。
外觀
如果僅就我個人并不出眾的審美來看,Air Jordan 30的外觀足夠出色。跳出時間的局限,我想說Air Jordan 30的外觀其實延續(xù)了Air Jordan系列一貫的簡潔和實戰(zhàn)風格,同時像它的29位前任一樣極具辨識度。
流線型的鞋身充滿了速度感,后跟碩大的“XXX”字樣組成的籃網(wǎng)圖案也充分體現(xiàn)了Air Jordan系列一貫對速度的追求。同時,這樣的設定帶來的視覺沖擊就好比二十多年前Air Jordan 3發(fā)布時人們第一次看到爆裂紋和開窗的氣墊一樣。而光滑的鞋頭造型其實也是延續(xù)了從Air Jordan 6以來整個AJ正代系列的設定,究其原因只要是對Air Jordan系列稍有研究的朋友恐怕都知道,在這里就不詳細復述了。而在外觀上另一個值得說一句的部分還有鞋幫的不對稱高度設計,據(jù)設計師Tinker介紹,這樣的設定除去功能性的考慮外,靈感亦是來自無比經(jīng)典的AJ12的不對稱設計。但作為一個穿鞋無數(shù)的老鞋迷,我還是愿意一廂情愿的認為這是在向幫助幫主創(chuàng)造那個偉大的最后一投時穿著的AJ14致敬,畢竟只要稍稍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鞋幫樣式。
而粗略的看上去,整雙鞋的鞋底部分幾乎與Air Jordan 29一模一樣,只有仔細觀察才會發(fā)現(xiàn),不論是中底還是外底都更換了全新的紋路。特別是在外底部分,紋路較上一代更粗也更深。對于在球場上善于打后衛(wèi)及前鋒的朋友們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但面對這恐怕是簽名鞋歷史上第一雙完全采用了前作鞋底樣式的新款。相比AJ10遍布傳奇紀錄的外底,以及AJ20開創(chuàng)一個時代的I.P.S緩震中底科技,我的內(nèi)心還是奔跑過了幾匹草泥馬。
科技
記得在2008年,我在創(chuàng)作為紀念Air Jordan系列推出23周年的《典藏喬丹》中曾寫下這樣一句話——Air Jordan始終代表了運動鞋科技的發(fā)展方向。時至今日近八年的時光倏忽而過,但一款款杰出的AJ球鞋的問世,依舊印證著這句話。具體到Air Jordan 30身上,其最大的創(chuàng)新來自于有編織、針織和3D打印材質(zhì)混合而成的鞋面,在此之前包括Air Jordan系列自身在內(nèi),還沒有任何一雙籃球鞋采用過這樣的材質(zhì)設定。盡管聽上去這樣的材質(zhì)顯得十分復雜,但就實物而言,仍舊可以稱得上是極簡??v觀整雙鞋的鞋面,幾乎找不到任何一處多余的部分,而這樣的設計難免令人聯(lián)想到十余年前由AJ17和18開創(chuàng)的Air Jordan系列的簡潔之頂峰。值得多說一句的是,全新的鞋面材質(zhì)除了打造出簡潔卻不失細節(jié)的外型外,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令整雙鞋的透氣性較上一代有了顯著的提升。要知道,AJ29透氣性之差幾乎讓我穿過一次就不想再穿第二次。但客觀的說,但就透氣性及鞋面的支撐及保護性來看,即便是橫向去比較AJ系列的諸多前作,AJ30也并非官方宣傳的那么的完美。
| 采用3D打印技術制成的鞋頭部分,既美觀又可以起到對腳趾的保護作用。
| 領口及鞋舌的織物十分柔軟,鞋舌上的地圖標記似乎也是在向AJ9的同樣元素致敬。
| 整雙鞋最醒目的部分莫過于后跟由“XXX”字樣變化的籃網(wǎng)圖案。
至于鞋底部分,前面已經(jīng)交代了從外觀上看去與AJ29幾乎完全相同,其科技也延續(xù)了AJ29的配置,僅僅做了十分細小的差別。用設計師Tinker的話說,是因為AJ29的中底科技已經(jīng)做到了極致,因而在AJ30上才會延續(xù)這樣出色的設計。但我大膽的猜想這或許是某種妥協(xié)的產(chǎn)物,也許是因為臨近發(fā)售日期,但創(chuàng)新的科技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難以量產(chǎn),因而不得不采用前作進行改進。畢竟不僅是在整個AJ正代球鞋的歷史上絕無僅有,即便是放眼近20年來誕生的全部球星簽名鞋系列,恐怕也的確找不到這種幾乎毫無變化的“創(chuàng)新設計”。
| 較上一代有所改進的中底系統(tǒng)FLIGHTSPEED,實戰(zhàn)中著實感受不到區(qū)別。
| 鞋底的紋路有所改變命令抓地性能更為出色。
| 鞋底前端的這個JUMPMAN LOGO真的不是為了致敬AJ12嗎?
| 中底的及外底的紋路中隱藏著幫主的名言:追求卓越永遠最重要。
| 前掌中底的側面添加有側面支撐的部件,相較于上一代的爆裂紋圖案設計,這一次則印有星空的圖案。
| 很少有球鞋會在鞋墊的表面添加功能性的設計,但AJ30卻做到了。
| 來鞋墊表面摩擦膠條的特寫,不得不說這樣的設計的確能有效的減少運動時雙腳在鞋籠內(nèi)的滑動,點贊!
非主流測評
測評球鞋往往很難像如今常見的汽車或手機類的測評那樣做到足夠的客觀,畢竟相對于汽車和手機板上釘釘?shù)膮?shù)來說,球鞋的性能評測往往參雜了很多無法被評估的“個人系數(shù)”,因為我們每個人從心理到生理對于球鞋的需求都不相同,低幫or高幫,氣墊or緩震膠,系帶or粘帶,諸如此類的個人評判猶如咸豆腐腦和甜豆腐腦孰優(yōu)孰劣一般難以平衡。而從發(fā)售至今快兩個月,網(wǎng)站和論壇里針對Air Jordan 30的測評林林總總,亦是有人拍手有人皺眉。所以為了讓這次Air Jordan 30的評測能夠盡可能的做到客觀,我選擇完全摒棄我個人的感受,并在不破壞球鞋的前提下,通過兩組簡單的物理系數(shù)來呈現(xiàn)它。同時為了讓大家對這些物理數(shù)字更好的了解,我順手找來了幾雙AJ系列的前作進行橫向的對比,相信看過之后,各位在心里會勾勒出Air Jordan 30性能的大致模樣。
| No .1重量
相信很多和我一樣身材不夠壯碩,但在場上善于跑動的籃球愛好者來說,都希望自己穿著的球鞋足夠的輕便。而各個品牌對于籃球鞋輕量化的追逐更是永無止境,從Air Huarache到Air HyperFlight再到HyperDunk,Nike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輕量化的探索,Air Jordan系列自然也是一樣。早在Air Jordan 4誕生時,設計師Tinker大神就已經(jīng)將輕量化的設計理念注入其中。到了Air Jordan 7時,應用Huarache理念進一步將鞋身重量減輕,緊接著的Air Jordan 8則首次采用外底鏤空的設計來降低重量。。。所以Air Jordan 30的重量將是我們第一個要關注的點。?????? | 首先登場的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如圖所示Air Jordan 30單只腳的重量為385克(US8碼)。足足比它的前任Air Jordan 29…………………………………重了35克,是不是有一點點尷尬?
| Air Jordan 28盡管擁有高聳的鞋幫,當并未影響其輕量化的設定,US8.5碼單只腳重363克。
| 八年前問世的Air Jordan 23,發(fā)售時也曾以輕量話作為宣傳的賣點,US8碼單只腳重418克。
| Air Jordan 13,全皮革的鞋面使得重量有所增加,US8.5碼單只腳重461克。
| Air Jordan 11,因為采用了漆皮物料所以搭配織物鞋身為的就是降低重量,US8.5碼重412克。
| Air Jordan 1,誕生于三十年前,US8.5單只腳重量421克,還不錯。
| No.2摩擦力
急停、突破、防守,幾乎場上的每一步都牽扯到球鞋外底的摩擦力。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一個球鞋設計的項目中會安排至少一位專業(yè)的設計師專門進行外底紋路的設計。因為這其中兼職包含了太多燒腦的細節(jié),從不同區(qū)域的材質(zhì)到不同區(qū)域的紋路,還要符合整雙鞋的設計語言,并不影響中底材質(zhì)或科技的發(fā)揮,同時還需要至少在木質(zhì)地板場地是耐磨的。所以,外底的摩擦力是另一個我們要關注的點。
測評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參考了初中二年級時物理課中關于摩擦的實驗方法。為了盡可能模仿木質(zhì)籃球場的地面狀況,我找來了一段復合木地板來做實驗。測試的步驟首先是將球鞋水平放在這塊木板上,然后慢慢抬高木板的一邊,看球鞋會在何時滑下。
| Air Jordan 1摩擦傾角約30度。
| Air Jordan 11摩擦傾角約30度。
| Air Jordan 13摩擦傾角約35度。
| Air Jordan 23摩擦傾角約30度。
| Air Jordan 28摩擦傾角約35度。
| Air Jordan 29摩擦傾角約35度。
| Air Jordan 30,摩擦傾角約40度。
經(jīng)過多次的測試,驚喜的發(fā)現(xiàn)Air Jordan 30在木板抬至超過40度時,仍能穩(wěn)穩(wěn)的依靠外底紋路的摩擦力抓在木板上。而向來憑借性能被眾多Sneaker Head稱道的Air Jordan 11和13則僅僅能夠撐到約30度左右。另外拿來做對比的Air Jordan 23和誕生于三十年前的Air Jordan 1也同樣堅持到了大約30度的幅度,而與Air Jordan 30擁有幾乎完全相同外底的Air Jordan 29則堅持到了大約35度的幅度。由此看來Air Jordan 30的外底的確擁有著近乎完美的抓地效果。難怪維斯布魯克在這個賽季越來越多的使用歐洲步變向突破和急停投籃得分。
----------------------------------------------
總的來說,Air Jordan 30絕對是一款擁有出色性能的籃球鞋,創(chuàng)新的鞋面物料及剪裁令整雙鞋在擁有出色包裹性的同時,仍舊擁有不錯的透氣性,較僅采用創(chuàng)新編織鞋面的Air Jordan 29有了顯著的提升。中底科技的配置盡管沒有太明顯的改動,同時在穿著時很難感受到新的FLIGHTSPEED澎湃的推進力,但它仍舊不失為時下最具科技性的中底結構。而外底強大的抓地性能我想應該可以滿足幾乎所有職業(yè)或非職業(yè)籃球運動者的需要。
最后,感謝我大虎撲能夠提供這次的難得的評測機會,讓我可以嘗試用全新的角度去檢驗這款球鞋與它的前任的性能對比。也希望能通過我這次拙劣的測評,為想要購買Air Jordan 30的TZ們提供一點小小的參考和幫助。
沙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