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號終于等到鞋子,激動的開箱吧。之后進行了三次不同的測試:
1.純碎石路的4公里測試。
2.公路加碎石路的10公里測試。
3.野外一天的負重徒步測試。
開箱之前和登山包一起合個影吧。
打開箱子,一幅壯闊的風景畫撞入眼底,這不是巴塔哥尼亞的天際線(skyline)嗎,托雷峰和菲茨羅伊峰靜靜的矗立畫面中,很壯觀。鞋盒右上角是群山的位置和坐標,不得不說鞋盒設計的很漂亮,
來張簡單的擺拍吧。這角度感覺鞋頭特別帥氣,Vibram的大底延伸到了鞋頭,增加了鞋底與山地的接觸面積,另外鞋子為了輕量化沒有設計防撞鞋頭,延伸的大底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腳趾的作用。
防塵紙做的也很精美,是一張等高線地圖,大概是巴塔哥尼亞的地圖吧,上面有限的幾個名稱沒搜到,就姑且這么愉快的決定了。
防水請認準GORE-TEX標志,雖然防水透氣指標各個品牌都很高而且很多并不遜色于GORE,比如EVENT,但,GORE出色的管理和品控使得GORE的產(chǎn)品質(zhì)量很穩(wěn)定,口碑好。GORE現(xiàn)在確實是戶外防水材料的標桿,另外,現(xiàn)在新鞋子的防水標志大多都帶有菱形線的,如果淘寶上如果看到只有英文的防水標志,那基本可以確定是老款。
向內(nèi)看到防水膜,印著密密麻麻的GORE-TEX的標志。
鞋子用的是Ortholite鞋墊,好多運動戶外品牌都用的這個鞋墊。
鞋墊背面有好多英文介紹鞋墊的功能,比如透氣排汗,緩震舒適等等。
再給鞋頭一個特寫
大名鼎鼎的V底,VIbram。大多數(shù)徒步鞋會選用V底的MEGAGRIP配方,注重濕滑路面性能、干燥路面性能與壽命的平衡??纯磵湫碌男祝堄涀∵@個樣子,要和之后每次測試后的鞋底對比。大底排布著錯落有致的大齒,很有規(guī)律,前腳掌和腳跟的大齒方向相反,保證前進時驅(qū)動,下坡時制動。鞋底中間的黃色snake plate三角形塑料板,有很好的抗扭轉(zhuǎn)作用,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保護雙腳。
鞋舌的設計也很有意思,燕尾服一樣的開叉,保證怎樣扭曲腳踝,鞋舌都和腳背貼合。
跑鞋的網(wǎng)面有一些細節(jié)和hyperdunk2016的側(cè)網(wǎng)面很像,很有意思,鞋子有點臟,克服一下。
用了GORE-TEX膜,自然要來點防水測試了。
在水龍頭下沖了一分鐘多。腳背,兩側(cè)都試過,鞋子里面始終是干燥的。這對鞋子防水性測試已經(jīng)足夠了,可以確定鞋子是真防水,而不是簡單的防潑水。我也懶得沖更久,水費也是錢啊。這里就選擇相信GORE吧,當然防水之外還要透氣。這個后面再說。
鞋子側(cè)面有類似nike飛線的設計,不過黃色飛線被熱熔材料和百針加固牢牢固定住了,拉緊鞋帶的時候,整個腳背被緊緊包裹起來,這一點在走崎嶇山路的時候,感覺更加明顯。
碎石路上再來點擺拍,鞋子不是快系鞋帶,而且鞋帶和飛線環(huán)的摩擦力很大,系鞋帶就變成了一個耐心活。不過,這樣的好處就是鞋帶系好以后不會松動,這在野外崎嶇路面的作用很大。鞋帶沒有收納系統(tǒng),野外荊棘野草可能刮到鞋帶,不過,后面的野外評測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
簡單一張上腳照。感覺棒棒的,除了腿毛。準備晚上測試
晚上來這片碎石廣場上測試一下吧,今天僅測試跑鞋面對碎石路面時的表現(xiàn)。跑了4公里都在碎石路上,感覺鞋底對腳掌的保護還是挺好的。
平時穿著休閑鞋都不愿意在碎石路上走,今天穿著跑鞋在碎石路上奔跑,也不會感覺硌腳,雖然鋪的厚厚的碎石子在跑步的時候就像踩在流沙上有些泄力,但大底的大齒能給予足夠的抓地力,不會感到很拖沓。另外,碎石路上凹凸不平,如果是普通跑鞋這樣跑容易崴腳和磨腳,但這兩點在北面鞋上都沒發(fā)生。包裹性和保護性初步看來是不錯的。
第二天,來個路跑的測試吧。雖然越野跑鞋的設計初衷并不是為了公路跑,但不妨試試,因為很多越野賽事也少不了公路賽段,而且,為了緩解路跑的無聊,我不停的跑進碎石區(qū)域,軌跡中和主路不同的線路都是碎石路,所以,今晚的測試也勉強算是個綜合測試。
我承認,我跑步是渣渣。雖然跑步途中有事情打斷過,但這個配速太入門級了。不過,越野跑的精神是自由而不是競速。這樣一想我感覺好多了。整個跑下來,鞋子的緩震確實和路跑鞋有點差距,但雙密度中底的緩震是可以感受到的,特別是跑進碎石區(qū)域時鞋子提供的抓地力和保護性是普通跑鞋沒法比的。
回來后,順便在淋浴下做了做防滑測試,客觀地講,鞋底的防滑性確實超過一般的跑鞋,但也不是完美表現(xiàn),我用力在濕滑地板上蹭,鞋子僅僅貼在地板上不動,但是如果用力比較大,還是會滑動。一般的野外活動是足夠了。
跑了十幾公里以后的大底,只有腳后跟外側(cè)有一兩個大齒有很輕微的磨損,別的大齒都好好的。滿意。
那接下來,準備去山里測試吧。順便掏出幾雙最近穿過的徒步鞋看看。
這是一雙salewa,只穿過一次走過小五臺,腳感一般。
這是一雙dolemite徒步鞋。我比較喜歡,穿著它走過天山博格達。是不是看著就很沉,一只鞋就有六百多克,比北面一雙都重,脫了以后總會感覺自己會飄起來,堪比沙袋。但保護性確實好,在天山中犬牙交錯,錯綜復雜的亂石中,這雙鞋給了我很大保護。鞋底也是V底,博格達一行中沒發(fā)生過打滑現(xiàn)象,無論是濕滑路面還是雨后橫切山坡。當然,自己走路要小心也是必須的呀。
還有這雙salomon,明天的上山準備用它來和背面越野跑鞋來一個對比,所以先背著。
第二天一早起來,灌好水袋,準備出發(fā)。
今天主要的兩個主角來個合影,背包里裝了爐頭氣罐,防風衣物,方便面,各種零食,配菜。還有一雙salomon徒步鞋。總共也就11公斤多一些吧。今天不露營,沒帶帳篷睡袋防潮墊。
準備出門。鞋子很帥。今天的路線我自己也不了解。剛來這座城市,只知道西面有座山,叫西山,是不是很直觀。能搜到的徒步線路都在郊區(qū),有點遠,不如自己過去找個近點的山。地圖上看到一個生態(tài)園是建在山上的,所以,我決定去這里看看。。。
先騎個16公里到最靠近山腳的公共自行車點。一路打聽,走到山腳。
走到半山腰,看看GPS,想想該怎么走。算了,直接先走公路看著辦吧。
半山腰發(fā)現(xiàn)有人藏得摩拜單車和小黃車。
這是路途中拍的一段下坡視頻。沖下坡并不會頂腳趾,很舒服。
爬上長長的步道。
來到山頂?shù)母咚?br>
在高塔上觀察地形,我決定接下來翻過前面這座山,從此開始,告別了水泥路,走進山里。
這些崎嶇不平的山路,對于越野跑鞋來說很輕松。
找到了一條小路,雖然不知道小路盡頭是啥,但被深深吸引,直接走進去。
走著走著怕迷路,還是先做個標記吧。
等走出來,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快翻過山了。棒棒的,拍一張吧。
這是上坡的小視頻,典型的凹凸不平土路加大小不等碎石,穿著北面感覺走起來很放心,很有力。
又走了一會,回頭看到遠方的城市,突然感覺挺可愛的。我看著遠方,發(fā)現(xiàn)地球可能真是圓的。
餓了,卸包。
午餐食材。
廚房和北面跑鞋的合影。
開吃
來,干了這碗面!本來想到了山上換上徒步鞋進行對比來著,但,一路穿著北面感覺太好了,根本不想換鞋了。
吃完午飯,收拾了垃圾,繼續(xù)向前走。路況開始復雜了。走到后面沒路了。好吧,回頭。
回來的路上,發(fā)現(xiàn)有條山溝,好想下去看看。
邊走邊找路。走到這里,直覺告訴我,可以下去,但是有點麻煩。
這是個陡坡,種滿了松樹,荊棘和各種雜草,視野很差,路況更差,應該說根本沒路。不過還是想下去。開始觀察線路。然后,看運氣吧。在50度且種滿雜草荊棘和松樹的斜坡上做了幾次花式橫切,手抓著松樹枝,腳踩著雜草。橫切時,北面的包裹性和支撐性更是被放大了,腳踩在斜坡上,動態(tài)中鞋子在重力,斜面的支撐力還有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是否能始終和腳完美貼合,是對鞋子工藝的巨大考驗,事實證明,北面在橫切過程中完全沒有拖后腿。飛線的包裹性很好,鞋面和鞋底始終和腳部貼合。
在高過膝蓋的雜草荊棘中深一腳淺一腳的小心下坡。
終于出來,腿上種草了。
這是回家以后看到的,手上的污漬都是這次攀爬中沾染的植物體液。
下了山坡到了溝底,是一片防護林。順著溝走吧。
走著走著就找到公路了。
什么叫無巧不成書,一走到公路上,發(fā)現(xiàn)了上山時的小黃車,緣分啊,騎下山去。。。。
回到家,檢查鞋底磨損情況,前掌幾乎沒有磨損。
腳跟外側(cè)輕微磨損。符合預期,合格。
再穿過那片荊棘雜草后,鞋面并沒有損傷,滿意。穿著并不悶,也沒發(fā)現(xiàn)很多汗。滿意。
總結(jié):經(jīng)過幾次不同的測試,可以客觀的說,這雙越野跑鞋平衡性很好,功能很均衡。抓地性,包裹性,防水透氣性都很好。輕量化和保護性之間的平衡也很到位。特別是這次山上它的完美表現(xiàn),讓我印象深刻。以后在低海拔的徒步或者越野,我都會穿著這雙北面越野跑鞋去。
自然方